马家辉:成长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“励志”
在《圆桌派》《锵锵三人行》等节目中贡献无数金句的马家辉,不仅是粉丝口中可爱的“马叔”,更是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。近日,他推出自己的最新随笔集——《大叔》。
多年以来,马家辉笔下的题材很多是生活,自己的生活,别人的生活,他选择用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想、感情、感受、感觉。时光不再却又可在,原来久别确可重逢,所以《大叔》的副题为“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”。
本书是马家辉在中年之际写下的散文集,亦是关于家与行的漫漫记忆。生活、爱情、旅行……马家辉将所思所感所悟尽书于此,既是对人生百态的体悟与评述,亦是阶段性回望岁月的心情写照,轻快犀利、幽默生动,全是日常的动人动情之处。从少年到大叔,是一段肉眼可见的成长与成熟。很多人期待成熟又惧怕成长,在这本书中,你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熟与成长。
马家辉,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,著名作家、媒体人、主持人、文化评论学者,曾被《南方人物周刊》评选为“年度中国魅力五十人物”之一。曾任凤凰卫视、有线电视节目主持等,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。著有《龙头凤尾》《鸳鸯六七四》等作品。曾担任《锵锵三人行》《圆桌派》等众多综艺节目嘉宾主持。
半生的经历,塑造了真实的马家辉,《大叔》这本书,就是马家辉带我们重走他过去走过的路。这部诚意之作,没有美化昔日,没有说教“后浪”,而是告诉我们:人到中年,风华正茂。
新作出版之际,马家辉接受媒体群访,他风趣地说:“这本书面世的时候,我即将迈入五十九岁,而收录在书里的小散文,写作时间横跨三十五至五十六岁,那时候,确实是大叔。《大叔》本该在五十七岁那年出版,却因诸种原因,延至今年,又刚好在我生日来临前印好,隐隐似岁月之神送来的一片生日蛋糕,让我品尝。然后,神说:‘吃过了,抹抺嘴,我带你走向六十,不做大叔,转做大爷。相信我,别有一番好滋味。’”
我做很多决定、很多选择都是把家庭放在前面
山西晚报:请您先给读者介绍一下新作《大叔》吧。
马家辉:我已经是后大叔年代的人,所以这本《大叔》记录的是我大叔、甚至前大叔年代的一些生活和旅游见闻,也就是我生活体验的散文集。希望读者喜欢,也希望大家在喜欢之外,能够找到一些共鸣,找到一些启发。啊,这里面也有一些名人八卦,可是那不重要,重要的是八卦背后的启发和给我们的提醒,这个才重要。
山西晚报:书里写了您年少时的生活,也提到了您的家人,看得出来,您非常重视家庭。
马家辉:当然要重视家庭,我叫啥名字?我叫马家辉,“家”之铭印从我出生以来就已经牢牢附着。家辉,家之光辉,为家求取光辉,替家发扬光辉。许多孩子被父母取名家辉,有地位或无地位,有财富或无财富,都一样,家在名上,家在心里,不可无家。所以我在《大叔》的开篇《家,总有珍惜的理由》里就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爸妈之间的“口角之战”,坦露自己小时候对于外公外婆舅舅借住在家里的不解,以及成年后对“家”的理解和珍视。
山西晚报:家在您心目中的分量很大。
马家辉:对,家庭的价值对我来说分量是很大的,所以我从小到大,做很多决定、很多选择,都是把家庭放在前面。当然,当我做了一些我觉得没有很对的事时,我就会觉得这样对我的家庭,不管是名誉还是具体的利益,都有不好的影响,我也特别地内疚。
现在让我回头看哪次旅行是心里最难忘的?不是我一个人去伊斯坦布尔,一个人走在东南亚金三角,一个人在韩国首尔醉倒街头,不是这些浪漫或是说冒险的经历。而是有一年,我们一家人,我的爸妈、我姐我妹、我的太太、我的小孩,我们一起去曼谷旅行,在一个地方住了一个礼拜,一家人一起打麻将、聊天。那几天的美好,很平凡,但家庭聚会就这样啊,非常美好,那次是至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旅行。
山西晚报:在这本散文集里,呈现出您记忆中非常感人真挚的经历和故事,在现代人如此纷繁的记忆中,您觉得什么是值得被记忆的呢?
马家辉:值得被记忆的,你不用去想,它会回来找你的。当一个记忆不断出现在你脑海里,不断回来找你、回来召唤你的时候,那就是值得的了。而不是我们认定这个值得留下,我记下;那个不值得,丢掉。不可能的啊,值得的记忆就是它会回来找你,你看到某个影像,甚至听到某个声音、闻到某个气味,那个记忆回来,那就是值得的,不管里面的情绪是喜怒,还是哀乐,都是值得的记忆。所以值得的记忆会来找你,而不是你去找它。
山西晚报:这本书也应该会让许多记忆回来找你。
马家辉:出版《大叔》,让我看到那些曾经的散文重新编辑的过程,好像也让我重活了一遍,很多记忆,很多当时的体会都回来了。
山西晚报:您在书中回忆了自己成长到成熟的经历,有最想回去的那个时间点吗?
马家辉:回到30岁左右吧。因为有一局牌我在那会儿打错了,大家都笑我。当时我太太在旁边看到居然也笑了,我太太对我很好啊,居然也忍不住笑了。那我就觉得很丢脸啊,在老婆面前把好牌打烂了,心中耿耿于怀。不晓得为什么,二十多年来我经常想到它。所以我想回到的时间点就是那一天的那一分钟,我要做一个准确的判断,把牌打好,最后结果是我赢了,得到我太太的掌声,我就心满意足了(笑)。
有了“成”跟“长”的方向就不会那么容易迷失
山西晚报:从青春意气到成熟稳重,从少年到大叔,您觉得成长的关键是什么?
马家辉: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都追求成长,成长跟长大都是正面的,无论是往上走、往前走,都要有动力。我觉得这个动力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“励志”,你心中要随时提醒自己,不要原地踏步,当然更不要往后倒退。因为不管你的工作环境、生活环境甚至交友,都很容易迷乱、偏离,甚至堕落。说“励志”听起来很老套,对吧,可是越老套的话越真实。所以你要励志,有个目标,提醒自己往那个成长的方向走。有了“成”跟“长”的方向,就不会那么容易迷失吧。
山西晚报:您现在还励志吗?
马家辉:到我这个年龄,我还会经常、甚至每天都想想,我讲的哪句话不应该讲,有哪个念头不应该有。记住,“不可以这样做”跟“可以不这样做”是两回事,“不可以这样做”很权威,或者说有道德的力量。可是当你说“我可以不这样做”的话,那就不一样了,那是你自主的选择,你可以不这样做,你有选择,如果你做了比较正确的选择,那你会比较自在快乐。所以记得励志,还有自我提醒。
山西晚报:您当过金马奖的终审评委,采访主持过电影盛典,见过不同领域的名人,有没有其中哪个人让您印象特别深刻?您愿意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吗?
马家辉:这个问题要我出卖朋友,这种事我不会做啊(笑)。当然,您是叫我分享他们的故事,那我当然可以啊。可以说一说我真心敬佩的人,比方说窦文涛。我有参与他主持、制作的一些节目,他就让我非常敬佩了。大家看他的节目都觉得他口才好,还很幽默,实际上他为此付出非常大的努力。每一次做节目,谈什么话题,我都会看到他手上一堆材料,而且他都在看呢,不是说助理给一堆,他瞄两眼就开口、就乱说话,不是的。我看过他手上的材料,画着圈、画着线。拍的时候,他再把这些东西抛开,用他的观点和角度以及说法来表达。节目播放后,他还要每一秒钟都看,甚至重看,之后自己会检讨。他在自我检讨哪句话我不该说,哪个嘉宾应该多给他讲话……然后第二次再拍的时候,他就可以做得更接近他的理想。
窦文涛聪明、口才好、有幽默感,这样一个人,我都看到他那么努力、认真,那我才华远远不如他,我还有资格懒惰吗?我不可以懒惰,这会让我给自己提醒。所以当我有机会很幸运地参与不同的活动时,接触不同的朋友也好、前辈也好,我都会努力地去学他们好的一方面,这对我一度的、所谓的成长帮助很大。
山西晚报:在《大叔》中您也多次强调香港对您的影响,能总结一下吗?
马家辉:自1841年以来,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因为不同理由从四面八方移居至此。在“借来的时间,借来的空间”里求生存、觅生路,所以香港人的刻苦耐劳成就了香港的经济和社会成就。除了这些繁华,我觉得香港精神还在于享受平常。
如果从演艺界找寻一位“香港之子”,首选就是周润发。周润发虽已是闪亮巨星,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搭地铁随处走、蹲在大排档打边炉、穿着拖鞋到九龙城买菜、排队看病等,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。香港是容得下平常心的城市,繁华仍未过尽,却已享受平常,如周润发,正是香港精神的最佳映照。
有纪律的阅读 你会变成不一样的人
山西晚报:您看待事物鞭辟入里的能力是怎样养成的?
马家辉:主要就是阅读吧,看别人的观点,看别人的、其他作家的、评论家的表达方法,到今天都在看。通常我看完两本小说类的文学作品,就会看一两本评论、理论类的书,这在情绪上能有个平衡、有个调和。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,我慢慢还在写。写作是个活儿,这活儿就跟木工,或者体育运动一样,要不断练习。
今年,回算起来是我写作40周年了。我从18岁开始写,每天写写写,有时候多写,有时候少写,可是几乎没有一天不写的。那磨炼吧,就像厉害的武林高手叶问,他能够阴天不练拳吗?佛山叶问、湾仔家辉,哈哈,不可以懒惰的。
山西晚报:阅读对您来说很有用。
马家辉:你看世界上很多名人,他们都坚持阅读,每天早上一个钟头、晚上一个钟头,加起来两个钟头,一个月60个钟头,好可怕的,一年是多少?几百个钟头在阅读,那你就不得了啦。从坚持到习惯,你就会变成享受。像我,不管晚上多累,我睡前不读一个钟头书我睡不着的。有纪律的阅读,一天两个钟头,你会变成不一样的人。
山西晚报:有句话说“凡是过去,皆为序章”,在回忆自己过去的同时,我们更要不断地往前看,您出了这本算是回忆性的一个作品之后,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吗?
马家辉:人都要对未来有所规划,因为,就像我说的,你总要看着未来奔走,不管你什么年龄,不然就很容易原地踏步往后退。不同年龄要面对不同的问题,比方我当然要考虑在写作这方面还有什么项目和规划,我要去完成它,用我的时间、体力、精神去完成,不然的话会有遗憾的。为了完成我心中这些写作计划,甚至说理想,就需要我好好去处理我身体健康的一些问题,因为我家族基因不太好,我身体也不太好,真的是百病丛生,所以我要尽量先把身体搞好,才能支撑我继续完成我的写作理想。这就是我目前也是往后的安排,也是我生活的重点所在。
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
《大叔》选摘
珍惜“家”的理由
我女儿二十六岁了,她写小说,用英文,发表了一篇。我读了第一段便放弃了,因为第一段写的便是父亲出走。我非常非常担心在她的文字里读到她心中的我,读出她心中的我的阴暗、愚昧、无能,甚至邪恶。我非常非常担心在她的文字里读到她对父亲的怨怼和恼恨。不知道有多少回了,我打开计算机,开启她的小说,想咬牙读下去,但读了几个字便停下来;又一回,再开,再读,再停下来。我实在冒不起这种在文字里“重逢”的风险。
或许,再过一些岁月吧。待我真的真的老了,老到什么都不在乎,也不在意了,总会有一天晚上,我泡一杯热茶,把她的小说印出来,坐在沙发上,在夜灯下,就只把小说当作纯粹的文学,云淡风轻,认认真真地读,纯粹以读者之眼,看在她笔下,出走了的父亲到底去了哪里,又会否迷途历劫之后,满身伤痕,安然归家?
如果问我生平有没有感到后悔的事情,我的答案必是:“没有多生一个孩子。”别误会,我并非遗憾于只有女儿没有儿子。我说的是,孩子,无论男女。可能是上了年纪,每回看见我女儿的孤独背影,我便联想到他日自己和她母亲走向衰败,终而死亡,天地茫茫,唯剩我女儿一人面对,那是何等凄酸的事情。她性格内向,跟她母亲一样,几乎是“零朋友”,办事情亦手忙脚乱,令我这个多愁善感的父亲忍不住提早替她感到无助和伤心。她将一人独自面对父亲的离去、母亲的离去,再然后,早已抱定独身主义的她,很可能要独自一人走向人皆不免的颓败衰亡。生命的各种重担将如梁柱般从她前后左右倾斜崩塌,一根连一根地朝她头顶压下,她奋力闪躲逃避,可是,终于,累了倦了,无论是被迫、抑或自愿,她跟她父亲和她母亲,以至所有人相同,必被压垮于地,只不过,我和她母亲的身边有她,而她身边,没有其他的人。
唯有安慰自己,无所谓了,有人也好,无人也罢,生命的终章密码毕竟只能由个人独自面对和解读,谁都一样,不分你我他。曾经成为家人,共处过,喜乐过,争执过,笑过哭过,便是谁都夺不走的独特体验。
这使我想起小说《百年孤独》的末段预言,如斯哀伤却又如斯真实,何止马尔克斯,何止布恩迪亚家族,何止百载千年,而更是不管何时何地何人皆须面对的宿命处境:“当奥雷里亚诺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又跳过十一页,开始破译他正度过的这一刻,译出的内容恰是他当下的经历,预言他正在破解羊皮卷的最后一页,宛如他正在会言语的镜中照影。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细节,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,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——蜃景之城——将在奥雷里亚诺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走,从世人记忆中根除,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,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。”
而这之于我,便是最最基本的珍惜“家”的理由。
(责编:candy)
马家辉:成长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“励志”